司马先生:135-9201-8857
李先生:132-1353-0276
司马先生:135-9208-0011
邮箱:550521164@qq.com
座机:
销售专线:
地址:洛阳市洛龙区
站在高大的铜像下,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,司马光为什么如此受到皇室厚爱及百姓拥戴呢!我想,用“诚实、简朴、孝敬、忠君、忧国”这十个字能否概括?
【一】、“诚实”是司马光毕生***宝贵的德行。苏轼对他品德的***高评价:“……感人心,动天地,巍巍如此,而蔽之以二言,曰诚、曰一”。朱熹评论他:诚心自然,天下信之。这诚实的品质得益于温公从小受到的良好家教。
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,官居四品,位至天章阁待制,“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,号称一时名臣。”司马光的先辈和堂兄六七人都是进士出身,他们多是好学之士,爱好诗文,家族世代书香,“笃学力行”,是一个具有文化传统和学问素养的文明家族。他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熏陶。司马光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贵胄之家和书香门第,又是在品行端方,为官清廉,很有素养的父亲严格培育下成长起来的。司马池对子女的家教很严,他有3个儿子,司马光***小,但对他并不溺爱,从小就注意从多方面进行严格的教育,使他从小就养成了诚实、节俭和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。有一次,司马光想吃青胡桃,姐姐给他剥皮,没有剥开,就走开了,一个心灵手巧的女仆先用开水烫了一会儿,就剥开了,后来姐姐走来,问他是谁剥开的,司马光谎称是自己剥开的。这话被父亲听到了,便严厉地训斥他说:“小子何得谩语!”此后,他再也不说假话了。这时他只有五岁。许多年后,司马光做了官,有人问他待人律己以何为重?他答的是一个“诚”字,再问他从何做起,他说:从不说假话做起。
诚实也是司马光尊崇的理学思想之一,他和其他理学家一样,对《大学》提出的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八条目,提出了自己的观点。他认为,“格物致知”是基本功,既能格物致知,就能够“依仁以为宅,遵义以为路。诚意以行之,正心以处之,修身以帅之,则天下国家何为而不治哉?”(《致知在格物论》)。讲到诚的重要性时,他说:“君子所以感人者,其为诚乎!欺人者不旋踵人必知之,感人者益久,人益信之。”(《迂书》)司马光自己很重视待人以诚,他说:“其诚乎,吾平生力行之,未尝须臾离也,故立朝行己,俯仰无愧耳!”
诚实也是他一贯的倡导和实践。他居洛阳时,为出钱帮友人,派家人去卖他当时***值钱的财产,一匹跟随他多年的马,临走时,他嘱咐说:“此马夏天有病,若有买者,事先告诉他。”从小到大到老,他说话从来没有随便说过一句,他自己说:“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,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,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。
现今社会,物欲横流。人和人之间***缺乏的就是诚实,没有诚实就没有信任。耳不闻,“忽悠”在社会流行十余年,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生活,登大雅之堂。君不见,老人倒地不敢扶,借钱予人要不回,老赖频频见报端。难道,社会发展了,诚实就丢弃了?
【二】、“简朴”是司马光生活***严格的标准
司马光的家庭虽然比较富裕,但在他父亲的节俭之风影响之下,从小就不喜华靡,大人给他金银美服,他不愿接受。以至考中进士,去参加闻喜宴时,别人都戴了花,他却不戴,当时一个同年告诉他,这花是皇帝所赐,不可违抗,他才勉强戴上一支。以后他做了大官,在生活上仍然保持了俭朴作风,“食不敢常有肉,衣不敢纯有帛”(丁传靖《宋人轶事汇编》卷11)。节俭作风在司马光身上确是事实,人们从1961年文物出版社影印的《宋司马光通鉴稿》中可以看到,他用的稿纸竟是用过的废纸,是先用淡墨将原来的字迹涂掉,晾干后再写书稿。这种节约的作风在封建士大夫中确实罕见,司马光对书籍十分珍爱,翻阅时小心谨慎,生怕弄脏弄坏,天气好的时候,还取出来去晾晒,因此,被他翻读了几十年的书,仍保存得完好如新。他训告儿子说:“商贾收藏的是金钱货币,我们儒生只不过有些书籍而已。”这种爱护书籍的习惯,也为读书人树立了榜样。当然,司马光的简朴之风,比之千百万劳动人民,不可同日而语。只是比他同一阶级的许多人简朴得多一些,可这仍然是值得学习和称赞的。
司马光一生清廉简朴。他的妻子死后,家里没钱办丧事,他的儿子司马康和一些亲戚,主张借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。司马光不同意,教训儿子,立身处世应以节俭为贵,不能动不动就借贷。不得已,就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了出去,草办了丧事。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司马光 “典地葬妻”的故事。
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司马光辞去朝官,带领书局人员来到洛阳撰写《资治通鉴》。他的老友,前御史中丞吕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官流落在洛阳,因吕为官清廉,又病了多日,家徒四壁。病重期间,司马光多次去探望。吕诲死后,得知吕家没钱办丧事,司马光也因屡辞皇帝任命没有俸禄,家境也不宽裕,便让家仆卖掉自己骑乘多年的老马,并嘱咐说:一定要告诉买马人,这马有小疾,价钱不可太贵。从此,洛阳城便传起了“司马光卖马”的佳话。
司马光不仅是自己生活节俭,对子孙要求同样严格。在晚年,他还给儿子写了《训俭示康》,对儿子进行廉洁俭朴的教育。他说,穿衣无非是为了御寒,吃饭无非是为了充腹。他举出历史上许多以俭朴而成大业,扬名后世和因***而一事无成,甚至身败名裂的事例,说明“以俭立名,以侈自败”的道理,告诫司马康坚持俭朴的家风。作为一个读书之人,司马光在《训俭示康》中,援引张文节的话说: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”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“大贤之深谋远虑,岂庸人所及哉”。接着,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: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”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。他说:“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。夫俭则寡欲。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行;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,远罪丰家。”反之,“侈则多欲。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,枉道速祸;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,败家丧身。”但更重要的是,司马光不是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来求得好名声,只是顺着自己的本性罢了。
现今社会,为了谋求富贵、浮华***,多少贪赃枉法之人身陷囹圄,正应了“枉道速祸,败家丧身”。
【三】、“孝敬”是司马光做人***可贵的品质
关于孝道,司马光用重笔多篇多幅加以宣杨。 “我的父亲经常告诫我说,只要读《孝经》一书,足够立身治国,那里用读很多书呢”。司马光在《居家杂仪》、《训子孙文》中有言:“凡为人子者,出必告、反必面”。是说作为子女,外出时先告诉父母亲要到哪里去,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,让他们心安。对待父母“凡子事父母,乐其心,不违其志。乐其耳目,安其寝处。以其饮食忠【尽己之为忠】养之。幼事长,贱事贵,皆仿此。”意思是说:凡是子女侍奉父母的,要让父母心情愉悦,不违背他们的意志,在父母面前行好事,说好话,使父母的住所舒适,尽自己的孝心侍奉父母的饮食。晚辈对待长者,都应当仿照如此。为子之道:“居闲无事,则侍于父母舅姑之所。容貌必恭,执事必谨。言语应对,必下气怡声。”就是说:在平日闲居没有事情的时候,子辈们需侍奉在父母或者公婆身边,容貌需要恭敬,做事必须谨慎,应答长辈的时候,须要柔声细气。
司马光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宋仁宗宝元元年(1038年),在科举考试中,司马光殿试为甲科进士。皇帝在御花园宴请金榜题名的新贵,司马光衣着朴素、表情沉着,却被皇帝一眼看中,得知他是砸缸救人的司马光,命他吟诗,司马光稍做沉思吟到:“昨日春冰破水边,今朝金菊开阶前。莫到得意马蹄疾,路遥还须紧着鞭。”仁宗听后大喜,赞到:好诗,既无谄媚之词,又无狂妄之语,可谓谦虚务实,志向远大。皇帝要留司马光在京城任职,这是新科进士求之不得的好事。但司马光知道父亲将要去杭州任职,就说:司马光感激万岁的恩德,只是家父将要迁往杭州任职,他的身体欠佳,如果皇帝恩准,我愿去江南任职,就近照料双亲,以尽人子之道。仁宗赞到:难得你对父母的一点孝心。是孝子,必是忠臣。朕成全你的宿愿,那就去苏州任通判吧。上任不久,母亲聂氏病逝。他辞去官职,回到杭州父亲身旁为母守孝。不到一年(1041年),其父司马池也病逝。他与哥哥司马旦一起,将父母合葬于故里夏县。在家服丧守孝三年。
在洛阳时,他每次到夏县去扫墓,一定要去他的哥哥司马旦的家。司马旦年近八十,司马光侍奉他仍像严父一样,保护他像抚育婴儿一样。
司马先生:135-9201-8857
李先生:132-1353-0276
司马先生:135-9208-0011
邮箱:550521164@qq.com
销售专线:
地址:洛阳市洛龙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