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先生:135-9201-8857
李先生:132-1353-0276
司马先生:135-9208-0011
邮箱:550521164@qq.com
座机:
销售专线:
地址:洛阳市洛龙区
再拜温公祠(三)温公祠堂
转过碑厅往后就是温公祠堂,建筑式样和碑厅一样也是面阔五间,位于月台之上,踏步七级,到祠堂前。据老辈讲,祠堂原塑有温公坐像,“破四旧”年代被毁。祠园重建后重新塑造了温公及父兄的坐像。塑像时参照了***的温公画像,八十年代,族人结婚时,头天晚上需用乐队迎挂温公画像,画像高约二米,宽一米有余。现在不知所踪,据说是族中二十七代“lian”字家人在近年将画像卖掉,得钱数百;***的温公《资治通鉴》和家谱,解放前由“lian”之兄长“lan”保管,后来他说在西安丢了,但有人说流失到了日本,也有人说在临县闻喜档案馆。都是传说,无从考证,事实是这些珍贵文物在家族已经失传了。多亏家谱丢失前,我曾祖父司马華抄写了一份,也就是现在保留的家谱版本。先祖的子孙后代都是凡人,有忠厚诚实的,也有奸滑贪婪的,更有不肖子孙。
温公祠堂的里面还存放着一块珍贵的小青石碑,碑的上半部分线刻的是司马光象,刻得很精致,据说是司马光的真容。下半部分是司马光的“公自题写真”一首七绝:
黄面霜须细瘦身
从来未识漫相亲
居然不肯市朝住
骨相天生林野人
此诗不仅是司马光形象、志趣的写照,而且是人格的缩影。上还刻着“宋涑水司马文正公象”字样。此碑为二十七代孙司马芝在土改时埋于地下,1982年由其子司马香献出。同样的二十七代孙,同样的草字头辈,却是不同的人格“荣耀”与“丑陋”。
温公祠堂现址是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,县令李遵堂倡议迁建于此。同治十年、***十八年,温公后裔多次集资维修。一九六零年,一度被大队作为油碾机房占用,由于县文管会阻止,油碾房才搬到后来的涑水书院北侧。
在学校年代,祠堂被校办工厂所占。我也是校办工厂“员工”之一。那个年代,农村学校除了放寒假,就是放“农忙假”收小麦,而不是暑假。秋收时,学校还要停课,组织学生到生产队劳动,校办工厂“员工”也要参加。课余及周日到校办工厂劳动。我们的师傅原在公社的手工业社,不知犯了什么错误被下放回家,学校就聘请他到校办工厂,带着我们5~6个徒弟。生产水桶、水壶、烟囱等,还打炒瓢、炒勺等家用铁制产品,为学校创收。秋冬时节***忙,是为卷烟囱;当时买的铁板材质不好,需要先去大队的砖瓦窑退火,在卷烟囱时铁皮才不会裂开。那时***累的活就是手工剪铁皮,要把整张铁板按烟囱尺寸划线,再用大铁剪子裁剪,我们手掌经常磨出血泡,钻心的疼。***有技术的活是打炒瓢、炒勺,剪一块2~3mm厚的圆铁板,在底座上用榔头沿周边一圈一圈的往中心慢慢敲击,历经千锤百击,才能敲出像样的产品。敲击过程要不断调整,否则就翘曲成椭圆形,每次我都是首先完成,得到师傅表扬。***高兴的是,有时候师傅带我去社员家中帮忙、能吃上一顿好饭。那时候社员家里***重要的农具是“小平车”,收庄稼、追肥、平田整地都离不开;社员一般都是买来车轴、轴承、辐条、车圈、车胎等全套散件,要把这些组装起来是技术活,社员就求助于师傅,师傅带我去,基本一家干一天,中午管一顿饭,这过程技术含量较高的是“圆圈”,就是通过调整辐条松紧使车圈圆滑,滚动起来平顺省力,这些技术我很快就掌握。在校办工厂这样的艰苦日子,从初一开始一直做到高一转学离开,没有一分钱报酬。进入校办工厂时学校就答应给我们做一身工作服,那时候我们穿的都是家里做的土布,能穿上和工厂师傅一样的工作服是何等美事,但一直到我离开也没有兑现。虽然辛苦,但大大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吃苦精神,以至于后来做汽车钣金件设计、测绘、制作,都能顺手而为。家里一般的水电气、家具、自行车维修都是自己动手。
祠堂和碑厅之间的西侧当年是学校的养猪场和菜地,菜地也就种些辣椒、萝卜;学校公办老师也就2~3个人,早上、中午都是到学生家里轮流派饭,晚上是当值户的学生送些馒头咸菜到学校。东侧是篮球场,也是大队农场的打麦场。初中毕业体育考试,是原地投篮;体育一直是我的弱项,体育老师是我本家叔叔,但凭身高优势还是投进去几个,算是及格了。作为打麦场,有一年麦收期,我随社员都在地里紧张收割,突然大喇叭喊叫大队麦场着火了,要求大家去救火,社员们狂奔到达,看见麦场中间有人点了个火堆,才知道是演习,“烽火戏社员”,大家为此甚是议论纷纷。
现在东、西侧修建了祠堂配房,配房中有司马光生平事迹展览及纪念书籍出售。
司马先生:135-9201-8857
李先生:132-1353-0276
司马先生:135-9208-0011
邮箱:550521164@qq.com
销售专线:
地址:洛阳市洛龙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