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先生:135-9201-8857
李先生:132-1353-0276
司马先生:135-9208-0011
邮箱:550521164@qq.com
座机:
销售专线:
地址:洛阳市洛龙区
糊卜
北宋时期,清廉、节俭的司马光在李村镇东十多里筑独乐园编纂《资治通鉴》,经常废寝忘食。一日又错过了饭点,厨子将放硬的烙馍切作饼丝加入剩菜放入锅内闷烩,司马光吃得很舒服。此后每逢到万安山消闲游览,司马光都自带饽饽(馍饼),让山下的饭店如法炮制,后经镇上一赵姓饭店改进,请司马光品尝后赐名,司马光说:“沸汤烹制,入口筋道;饼虽有核而不梗,汤虽浓腴却不糊。就叫核饽吧!”后来转音为“糊卜”,演化为李村一道独特美食,官绅士民竞相寻访,都为能吃上一碗糊卜而沾了司马光的“光”引以为豪,遂享誉四方。
粉汤
粉汤即粉条汤,味美适口,食之生津,是洛阳一带庙会上常见的小吃,水煎包与热烧饼是其绝配;尤其隆冬时节,加入葱姜蒜沫,可祛风寒、暖脾胃。到了明代,红薯粉条取代了绿豆粉条。据传北魏孝文帝曾品尝过粉汤的滋味。有一年冬至,孝文帝带领祭祀队伍到城南圜丘(禹宿谷堆)祭天,下山回来见路边店有热乎乎的粉条汤,即令队伍停下,这些满身腥膻的粗豪大汉吃惯了牛羊肉喝惯了酪浆奶茶,哪里见过这般美味,蒜蓉、胡椒、辣椒油在舌尖上轮番上演,刺激着味蕾,一碗粉汤下肚,一个个头顶冒汗,大呼过瘾。一碗粉汤,传承了千余年,见证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程。
豆腐汤
李村有《廿四孝故事·刻木事亲》中主人公丁兰的故居丁郎寨及丁郎坟。丁兰家境贫寒,事母至孝。老母年迈牙口不好,吃饭难以入口,丁兰在集市上见一豆腐摊,不由心中一动,就买些回来,将其切为小块与青菜同煮,老母一入口便感受到了豆腐的绵软嫰滑,胃口大开,而且精神还好了不少。豆腐性甘凉,入胃脾经,滋阴润燥,是老少皆宜的一种吃食。李村的豆腐汤多用大骨熬制,加入油豆腐、粉条、海带丝等,并佐以蒜泥、红椒油,有“珍珠翡翠白玉汤”之美称。
油旋儿
明代中期,李村咸宁砦有个叫董鸿的曾在南京应天府做过吏部天官(尚书),带回一种叫做“盘丝烧饼”的馍饼供本地做烧饼的参详模制。师傅以油和面,搓成条状,一圈一圈地旋,擀作有长有圆的旋饼,放鏊上烙至半熟,然后放炉内烘烤。这种脱胎于烧饼、形似螺旋的馍饼叫油旋儿,外酥里软,油香四溢,捏住旋心,拉弹簧一样能把一圈圈旋儿拉起来,成为李村一道奇美的风味食品。源于南京的“盘丝烧饼”早已绝迹,李村油旋儿却流传了几百年,外地多不仿效制作,但李村街人的做法至今不改初衷。
司马先生:135-9201-8857
李先生:132-1353-0276
司马先生:135-9208-0011
邮箱:550521164@qq.com
销售专线:
地址:洛阳市洛龙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