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先生:135-9201-8857
李先生:132-1353-0276
司马先生:135-9208-0011
邮箱:550521164@qq.com
座机:
销售专线:
地址:洛阳市洛龙区
出了祠园大门往西,在坟茔前方,有一座优雅别致的碑楼,这就是司马温公祠的标志性建筑—神道碑楼,它是如此宏伟、高大。碑楼呈褚红色,共四层,每层的结构都不一样。远看,就像一位风度翩翩的古君子。碑亭外正(南)侧横额写着“圣世山斗”四个大字,两边的楹联是“粹德辉煌流涑水,清忠发越秀峨眉”,这联恰如其分的总结了司马光一生的品德和才能。四角棱掾下挂有风铃,清风一吹,悦耳的铃声响彻几百米外。***下层四面都开着拱门,从南侧正面的拱门看,一个巨大的龟趺高昂着头好像朝人爬来,从侧面的拱门看,又像朝外面爬去。
明嘉靖三年(1524)御史朱实昌巡视河东敬谒(ye)温公之墓时,看到哲宗御篆碑额及原碑龟跌高及九尺,推测原碑之大小,于稷王山访得紫润坚铿之巨石,复镌苏文于碑上,立于旧龟趺,冠以旧额。也就是说,碑额碑座是宋代原件,碑身是明代嘉靖年间按原件重制的。这是因为,司马光的政敌虽然砸碎了原来的那块神道碑,但原碑首上《忠清粹德之碑》几个字是皇上亲笔篆额的,他们不敢砸;碑座赑屃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,他们怕招来灾祸,也不敢砸。现矗立在司马光墓前碑楼里的《忠清粹德之碑》,碑身高达八米三十,宽一米七,厚四十五厘米,再现了原碑浩气雄风。其螭(chi)首之大,龟座之
巨,碑身之宏,碑雕之精,为华夏罕有,堪称三晋***碑。而这座龟跌也与众不同,它是我国***大一个“出海赑屃”,它两边的石纹,如同满身的水珠往下流,就像刚刚驮着碑从海里出来似的。前文已述,碑文为一代文豪、时任翰林大学士苏轼所撰并书。碑文共2766字,对司马光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。一是记叙了司马光对北宋的功绩;二是描述了司马光死后灵柩归葬时的感人情景,“京师之民罢市而往吊,鬻(yu)衣以致奠,巷哭以过车者,盖以千万数……”;三是以韵文的形式歌颂了司马光一生的功德。
碑文中记载:其先祖是“晋安平献王(司马)孚之后,王之裔孙征东大将军(司马)阳始葬今陕州夏县涑水乡,子孙因家焉”。就是说,司马光的先祖是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后代,司马孚的孙子为征东大将军司马阳,他死后埋葬在夏县涑水乡的小晁村,他的后代便以此为家。
碑文中写道:“公,仁人也。天相之矣。”就是说司马光是个正人君子,是个老天相助的人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“曰:公以文章名于世,而以忠义自结人生”,“朝廷知之可也”,为什么天下四方的人都知道他呢,读书做官的人知道他还可以理解,“农商走卒何自知之”?“中国知之可也”,为何连那些地处蛮荒之地的外国人也知道他呢?司马光退居洛阳写书十五年,默默无闻,“眇然如颜子之在陋巷,累然如屈原之在陂泽”,与天下老百姓离别的太久了,“而名震天下如雷霆”。凡是知道司马光的人,不论是妇女和儿童、兵士和蛮人,甚至于奸诈***、心怀杀机的小人,无不收敛自省,对天叹息,甚至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。编完《资治通鉴》,司马光奉旨返京时,人们蜂拥在他的马前,难以前行,有些人怕看不见司马光,就攀到屋顶或树上,守卫在街上的官兵怕出事儿进行阻挡,老百姓却说,我们想见司马光,并不是敬仰他的官职,而是敬重他的品德,再说,这样好的人,谁又忍心伤害他呢。官兵们被感动的掉下了热泪,于是便不再加以干涉。而苏轼从山东蓬莱赴京就职,途中每到一地,百姓数千人站在马前喊道:“请你转告司马丞相,再别离开朝廷了,请他保重身体,老百姓还要靠他过好日子呢”,就连辽国国主也告诫他们的官员:中国如今是司马光在做宰相,你们可要小心,千万不能挑起边疆事端。所以苏轼总结“故臣***之德,至于感人心,动天地,巍巍如此,而蔽之以二言,曰诚、曰一”,即笃诚和专一。一个人想要得到百姓的拥戴,一要有清廉刚正的品行,二十要有人们推崇的道德标准,而司马光无疑都符合了。
碑文还写到:先生终于累的病了,于元祐元年九月初一卒于任上,享年六十八岁,“太皇太后闻之恸(tong),上(皇帝)亦感涕不已。”朝廷设灵堂举行祭祀大典,皇帝同太皇太后都来祭祀先生,痛苦失声,那天停止了一切政事活动,表示对先生的哀悼。朝廷赠先生太师温国光,赐一品礼服,谥号文正。金石为刻,言之凿凿,实为司马光显赫德绩的明证!此后,老百姓家里都挂着司马光的画像,吃饭之前,祭祀一番,成了每天的功课。何为文正,“敏而好学、道德博闻为之文;惟众人之所同服者为之正。”
看过石碑的游人,大多心中有一个疑问,这么巨大的石碑,古时候没有起重机,没有大卡车,如何从远处运来并立起来呢?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:祠园所处的峨眉岭、鸣条岗都是小土山,没有石料。为建巨碑,特地到北边百里之外的稷王山去开采。先在当地加工好碑坯,然后再运到墓地精雕细琢。运输时,夏天在道旁打井,而在天寒地冻的冬天,人们在道路上浇水结冰,待路面光滑坚硬,再用圆木垫在碑坯下,套上几十头牛拖拉,历时三个冬天才运到墓地。巨碑雕刻好后,如何立起来,也是难坏了石匠们,正在人们一筹莫展时,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,石匠求教,只见老翁意味深长的说,“我已经到了老朽之年,土都快堆到脖子上了,能有什么妙法”,说罢扬长而去。老翁的话点醒了梦中之人,石匠们就用堆土的办法立起了巨大的石碑。
司马先生:135-9201-8857
李先生:132-1353-0276
司马先生:135-9208-0011
邮箱:550521164@qq.com
销售专线:
地址:洛阳市洛龙区